查看原文
其他

【检研之星】徐旭:深耕细作检察调研的“一亩三分地”

提示点击上方"重庆检事儿"↑ 精彩随时关注



开 栏 语


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 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深挖潜力,将健全检察业务专家制度和深化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培养政治觉悟高的专家型、领军型、复合型调研人才。重庆市检察机关现有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19名,全国检察调研骨干人才9名,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123名,组成了一支以学历层次较高,法学理论功底扎实的专家型研究人才为带头人,以优秀研究人才为骨干,以广大中青年检察官为基础的成梯次的、结构合理的全市检察调研及理论研究人才体系。


为深入推进“争创‘学习型’检察院、争当‘放心型’检察官”活动,进一步发挥检察理论人才库成员的积极作用,本微开设“检研之星”专栏,将陆续展播各位检察理论人才事迹及其检察理论研究成果,切实推动检察调研工作创新发展。敬请关注!


第一期检研之星: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检察官徐旭



“新的时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恢宏画卷。检察官一职既是检察人最高的职业追求,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与更艰巨的使命。”在不久前刚刚落下帷幕的重庆市检察机关中英文双语演讲活动中,一位检察官以《初心在方寸,咫尺见匠心》为题,用中英双语倾情讲述了检察人的初心、用心和匠心,令人印象深刻。


她就是全市检察机关研究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外事人才、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研究室检察官徐旭。


                                      

转岗:从公诉处到研究室


2006年,西政刑法研究生毕业的徐旭,通过公招进入五分院公诉部门工作,一干就是7年。其间,她并不单纯就案办案,而是热衷于花时间琢磨案件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再沉下心记录下来。一篇篇调研文章的发表,浇灌出徐旭对检察理论调研的热爱和执着。


期间,她参与办理了一起某国企下属公司负责人利用职权受贿的案件。完成审查起诉工作后,她就对其中反映出的国家出资企业范围、分包商行贿证据把握等问题及时思考总结,撰写出的两篇调研文章均被《检察日报》采用。


2014年初,五分院党组考虑到徐旭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又有一定文字调研能力,就把她从公诉处调到法律政策研究室岗位上,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换岗后,徐旭这才发现检察理论研究这个工作岗位还真不简单,写报告、撰调研、做课题......和以前偶尔写写、发表点调研文章完全是两回事。


处室里的前辈提醒她的话至今让她铭记于心。“我们研究室的工作可是检察院里的思想库、智囊团,检察理论调研工作,一般人不一定能干得下来。它不仅是一项‘脑力活’,需要洞悉问题的本质,敏锐发现创新点,还是一项‘技术活’,必须得精通各项检察业务,还要会写作、善调研。”

                                         

    钻研: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从那时起,她像新人般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每天学习,关注实践热点难点,阅读法学著作,钻研检察业务......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那些有研究价值的案件和问题,首先从法理、规范上弄清弄透,再从机制上思考出妥当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些自己的薄弱问题,她不时地向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前辈同事请教。


徐旭的执着来自于每天的坚守,她常常查找资料、伏案写作、打磨文稿......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时常关上电脑准备回家时已是灯火阑珊。渐渐地,几年下来,她的工作状态从最初的一筹莫展,早已渐入佳境,将别人看来这份烧脑的文字研究工作变成了乐在其中的成果。


2019年3月,辖区一基层院就个案中微信非法转账获利行为定性所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向五分院研究室进行请示。


“这起案件绝不是个案,反映的可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犯罪中较为集中的第三方支付类案化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第一时间里,徐旭敏锐地意识到该案是调研的好题材。


随后,她和同事一起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重庆市检察机关办理的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获利的案例,对全国类似案件裁判逐一分析,对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规则进行深入研判......


一番努力之后,他们总结出了“交易结构、取财决定性手段、信用卡信息资料边界”等具体定性判断标准,撰写的有关案例分析发表在《检察日报》上,同时所撰写的《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取财行为定性应区分不同情形》调研文章被《人民检察》采用。


该篇调研文章还获2019年度重庆市检察机关优秀调研文章一等奖,为司法机关办理类似案件提供了参考。之后,不少检察同行通过电话、邮件和徐旭交流,探讨此类案件的定性问题。

                                        

启示:时刻做个有心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事检察理论研究工作近7年,徐旭交出一份自谦为“刚刚及格”的成绩单:先后在《中国检察》《人民检察》等多家知名期刊公开发表调研文章16篇,主笔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13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励。


“再过两个月,我从事检察理论调研的年头就要赶上我在公诉办案的7年了。”她坦言,相比大多数人向往的公诉工作,更喜欢和享受现在的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我们的所思所想通过文字不仅能献智献策,服务和指导检察实务工作,还能和全国各地的检察同行进行交流,以文会友,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对于这份所钟爱的工作,徐旭也有了自己的心得。比如,在她看来,一篇好的检察理论文章构思立意要深,但务必从典型抓手切入,确保一根绳能牵到“牛鼻子”,就是要从小切口中体现出大格局。


都说从事检察理论调研,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专注的思考力和笃定的执行力。那么新人后浪们应如何提升这些能力呢?


徐旭用深耕细作的这6年给出自己的答案是:脑子越用越灵活,思路越悟越开阔,在日常工作中做个有心人,坚持阅读,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就能达到“厚积而薄发”的效果。


“检察理论调研工作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面对未来的工作规划,她充满期待,表示还有大量题材和素材想要去挖掘、研究和打磨,希望通过手中的“笔杆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助推新时代检察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个人简介


徐旭,西南政法大学刑法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四级高级检察官,全市检察机关研究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外事人才。工作期间先后在《中国检察》、《人民检察》等多家知名期刊公开发表调研文章16篇,主笔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13篇论文获得省级奖励。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猜你喜欢”

↓↓↓


猜你喜欢

历史首次!这项机制让检察业务数据“活”起来

“抓学习 强素能 促业务”——重庆市检察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发力全面进步

【保市场主体 护民营经济•走基层】渝中:“望闻问切”开良方,他们为10家民企卸下包



来源 | 市检察院研究室、重庆检察五分院文字 | 张衍路、彭静       图片 | 江泳校对 | 张典斌    编辑 | 晏晶
排版 | 吴思倩    审核 | 满宁主编 | 侯映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